充分挖掘長江文化的時代價值
覃道明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為人類實現現代化提供了新的選擇。這是對人類現代化發展歷程的深刻洞見和對中國式現代化探索實踐的高度概括,彰顯出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強烈的文化自信。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長江文化作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原型之一,在中華文化的形成與文明新形態的塑造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維系文明傳承與發展的生命線
作為維系文明傳承與發展的生命線,大江大河在源源不斷地提供人類生存物質需要的同時,更在精神層面深刻塑造著不同文明的獨特氣質。“母親河”的人格化呈現,既是對大江大河物質功能即哺育功能的深層情懷表達,也是對由此形成的文化心理和審美意象的深情禮贊。
長江作為中華民族“母親河”的集體認同,首先是基于其對華夏民族的哺育和滋養。長江流域是世界稻作文明的發源地,以稻作農業為代表的長江農耕文化,在長江文化的生成與發展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時至今日,長江已是世界規模最大的流域經濟帶,覆蓋中國東中西三大區域,目前全國GDP總量前十強城市中,長江流域占據七個。作為一條強大的經濟廊道,長江經濟帶具有無可替代的全球影響力,承載著中國式現代化這一文明新形態的關鍵內核。
長江干流全長6300余公里,穿越中國版圖的三級階梯,既有高原盆地,也有丘陵平原,上中下游地形地貌繁雜多樣,組成了長江流域完整的自然架構。在傳統人文地理視角中,長江這條世界巨川勾勒了華夏民族獨有的天下格局,進一步形成群體的領土版圖意識、“家國天下”的價值觀和文化歸屬感,進而形成共同的精神家園和深層文化認同。萬年以來,中華民族在長江流域繁衍生息,長江成為民族共同的情感依戀和集體記憶。所有這些,共同構成長江文化基因,深深植入中華民族的骨肉血脈,代代相傳,成為整個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
文化傳統是現代化道路選擇的前提性要素
實現現代化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共同追求,在各國現代化的征程中,“道路困惑”與“選擇困境”成為許多國家面臨的共同困擾。
文化傳統是孕育現代化的土壤,是現代化道路選擇的前提性要素。西方發達國家的現代化,無一例外都與其文化傳統和制度深度綁定,這也是西方模式搬到其他后發國家或地區往往“水土不服”的根本原因。那些迷信“現代化=西方化”,不顧自身國情,試圖通過“向西方取經”“全盤西化”進入現代化行列的國家或地區,往往事與愿違,提供的多是現代化探索的失敗案例,一些國家反而陷入經濟長期停滯、社會動蕩的深層困境。
每一種文化都有自己的生存根基,這是選擇各自發展道路的基本依據和前置條件。在現代化浪潮中,各國必須探索契合自身實際的發展路徑。中國式現代化路徑選擇,正是立足于波瀾壯闊的中華五千多年文明。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走出來的,也是從五千多年中華文明史中走出來的”。只有奠基在凝聚了整個民族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的優秀傳統文化之上的道路選擇,才經得起檢驗。
中國式現代化真正的內生動力,蘊藏于深厚的文化傳統及其強大的精神力量之中。準確理解現代化話語中的“中國式”內涵,必須深刻把握貫穿中華民族文化生命體的一條鮮明主線,即世界上唯一綿延不斷且以國家形態存在、具有突出連續性的中華文明,這是從根本上決定中華民族必然走自己的現代化道路的基因所在。這種由文化自信滋養出來的道路自信,必將成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實現強國建設目標的核心實力。
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強大支撐
在中華民族文化系統的構建中,黃河流域對中華文明的早期發育厥功至偉,而長江流域依憑巨大潛力,與黃河流域共同構建了二元耦合的中華文化,共同塑造了中華民族獨有的文化特質。中國式現代化路徑選擇,有著深厚的長江文化烙印;中國式現代化的基本特征,有著長江文化的深度浸潤和全面塑造。長江文化既是中國式現代化道路選擇的重要前提,也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強大支撐。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長江文化保護好、傳承好、弘揚好,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我們要深入發掘長江文化的時代價值,留住文化根脈、守住民族之魂、促進活化利用,打造好長江文化。
鍛造更加堅韌牢固的文化主體性。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脈,文化主體性是民族自立自強的根本維系。中華民族堅持走適合自己特點的發展道路,根源于中華民族的文化主體性。文化主體性越是堅韌牢固,所選擇的道路就越會得到堅持。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必須堅持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堅持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在更大程度、更深層次上鞏固了中華民族的文化主體性。
充分彰顯長江文化在文化強國建設中的戰略地位。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長江造就了從巴山蜀水到江南水鄉的千年文脈,是中華民族的代表性符號和中華文明的標志性象征,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是新時代的文化使命。這就要從建設文化強國戰略的高度,把長江文化保護好、傳承好、弘揚好。更加深入考察長江文化歷史底蘊,深刻解析長江文化內涵,深層發掘長江文化時代價值,更好保護長江文物和文化遺產,加快推動長江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從而更好地呈現長江文化所蘊含的中華文化特質、中華文明氣派和中華民族氣質,為文化強國建設提供更強支撐。
讓長江文化帶成為長江經濟帶的鮮明表征。長江經濟帶人口規模和經濟總量占據全國“半壁江山”,是我國縱深最長、覆蓋最廣的經濟帶。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事關國家發展大局。“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是推進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必須遵循的戰略準則。在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的眾多表征中,文化的色彩必須凸顯出來。全面加強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建好用好以長江國家文化公園為代表的主題文化標識,形成更多具有時代意義和傳承價值的文化戰略資源,使長江經濟帶充溢濃郁的文化特色,更好地展現中國式現代化的獨特魅力。
編輯:易俊
審核:李莎